
多年來,地方政府一直是潛藏在鋼鐵企業背后的主角。鋼鐵行業淘汰落后產能能否到位,市場競爭環境是否公平,化解產能過剩能否成功,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取向和執行力度。
盡管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是由不完全信息下的投資決策所引發的。但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及體制改革的滯后使得許多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難以實現,使得地方級鋼鐵企業在局部市場仍然享受著傾斜的政策。結果是鋼鐵行業的投資過度增長問題不但沒有得到市場機制的自我校正,甚至呈現出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當前全球鋼鐵過剩產能已達3.34億噸,其中中國就約有2億噸。有人認為,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連年虧損,當公眾和企業都意識到過剩的后果時,過剩或許可以倒逼變革。但是,在中國經濟的轉型大背景下,鋼鐵行業的轉型和其他行業一樣面臨著諸多難題。對此,政府充分發揮其服務職能,破除地方保護主義的思維和體系、加強行業協會的職能,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通過市場激發企業的轉型動力,并為企業轉型消除政策、環境、體制和機制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