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扎實做好經濟工作。”“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 回望即將過去的2023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利因素增多,國內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疊加。迎難而上,初心不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聚焦民生關切,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質量發展更有溫度。 一年來,無論是在地方考察調研,還是召開重要會議、作出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目光的落點,始終是人民。赴回遷居民社區看變化,到受災群眾家中問冷暖,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察民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近期,全國多地出現強雨雪天氣,習近平總書記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防范應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確保人民群眾安全溫暖過冬”。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妥善安置受災群眾,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句句叮嚀,深深牽掛,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的真摯情懷,彰顯了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堅定信念。 今年1至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8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8%;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實際同比增長5.9%,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0.7個百分點。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民生答卷溫暖人心。 兜牢民生底線,保障水平不斷提升 12月上旬,河北涿州市刁窩鎮佟村,五保戶胡月梅家里暖意融融。洪澇災害時損毀的房屋修繕一新,五間瓦房整潔透亮。“用的是新建材,鋪的是地暖管,房里還裝了助殘設施,暖和又方便。”胡月梅說。 今年夏天,涿州遭遇洪澇災害。大水退去后,胡月梅家的房子被鑒定為C級危房。“修房子政府給補貼,還有愛心企業幫扶、專人包戶幫助。”胡月梅逐一細數,入冬前搬進了新家,收到新棉被,還有專為困難群眾發放的溫暖過冬補貼,“這個冬天過得很暖和,心里更暖和。” “目前,全村所有C級危房都已修繕完成,D級危房全部拆除,安置費也都發放到位。”佟村黨支部書記李濤說,房屋重建有序開展,農田生產也沒落下。全村近2000畝耕地種上了冬小麥,剩下1000余畝耕地準備開春后種蔬菜。 正在翻蓋新房的受災村民王建軍精氣神十足:“大家伙都鉚著一股勁兒,要把這季的冬小麥種好。”展望來年,王建軍充滿期待。 千方百計確保困難群眾、受災群眾安居樂業,溫暖過冬。佟村的故事,是寒冬里萬千暖流中的尋常一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民生底線兜得更牢。今年以來,我國進一步完善對困難群眾等特殊群體的救助保障制度體系,加強特困人員照料服務,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精準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推動各地更加精準、及時、有效做好社會救助工作。截至三季度末,為全國3995.2萬城鄉低保對象累計支出低保資金1436.8億元,到今年6月底,全國城市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較去年同期提高4.8%、8.5%;將更多殘疾兒童納入特殊教育保障體系,守住特殊群體特殊關愛底線。 保障水平不斷提升。集采藥價降了、基本養老金漲了、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提高了……今年以來,我國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僅以醫療領域為例,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64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89元,分別比去年提高30元和5元。《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3年版)》印發,這是2021年以來的首次調整,通過對部分服務項目“增”“提”“調”,群眾得到的實惠更多了,福利水平更高了。 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拓寬。截至9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0.6億人、2.4億人、3.0億人。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健全,截至6月底,個人養老金參與人數突破4000萬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穩步推進,不少靈活就業人員增厚養老保障。 一個個民生數據連綴成向上的曲線,不斷織密扎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匯聚成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是在中國經濟恢復“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形勢下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殊為不易。 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首次超過10萬億元,增長3.6%,為基層“三保”提供有力支撐。前三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3.9%,民生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四季度,中央財政增發一萬億元國債,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項目建設。近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又下達48.46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地方開展受災群眾冬春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工作…… “民生投入持續加大,一系列惠民生政策的背后,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表示。 這是在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更加精準。 “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專家門診,真是太好了!”上海市閔行區吳涇社區,聽說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婦科的專家團隊將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患者張娜娜很驚喜。今年以來,我國不斷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加快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出基層衛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務10條舉措,百姓看病更便捷舒心。 聚焦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我國將就業、教育、醫療、托幼、養老、住房、環境等民生事項不斷融入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以實際行動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數。 這是著眼于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更加有力。 “今年黃桃豐收,合作社吸納的60多戶脫貧戶,每戶增收七八千元。”年底盤賬,湖南株洲炎陵縣平樂村優農尚品水果種植專業合作聯社負責人陳世丹笑得開心。“在縣里的支持下,我們新建了無塵車間,最近忙著制作黃桃干,銷量喜人。”陳世丹說。 每逢周末,浙江湖州市吳興區妙西鎮妙山村的老鄧漫畫美術館都會迎來一撥又一撥的游客。近年來,妙山村通過藝術鄉建、鄉村美育建設助推鄉村振興,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不僅帶動文旅產業發展,更為村民帶來文化生活的享受。 今年以來,我國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增長、兜底線、減負擔、促增收政策協同發力。多省份上調最低工資,1至10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過1.6萬億元,存量首套房貸利率下調惠及約1.5億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收入水平不斷提高。 筑牢民生之本,就業形勢總體改善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今年的就業形勢面臨不少挑戰。 據有關部門測算,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規模創近年新高,僅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一項就突破1100萬,而在過去3年,這項數據分別為874萬、909萬、1076萬,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就業工作,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多地考察調研,多次對就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把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群體就業”“著力穩崗擴崗,切實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 陜西寶雞市,相鄰的渭濱區和鳳縣,一個高校畢業生數量較多,一個農民工就業需求集中,成為觀察今年就業形勢的“窗口”。 “最近找到工作了,專業匹配,月薪也很滿意,我一定好好干!”在渭濱區人社局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的幫助下,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楊佳惠求職成功,收到了一家機械制造公司的錄用通知。“雖然6月份就畢業了,但就業幫扶沒斷線。”楊佳惠感慨,人社部門工作人員幾乎每月都電話回訪,還幾次上門走訪,面對面指導就業。 渭濱區是寶雞市的主城區,今年高校畢業生求職人數較往年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