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2月2日電 幾天前,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新坡村62歲的村民羅賢述踩上了縫紉機。 近日,記者跟隨粵桂協作工作隊來到新坡村采訪蠶絲產業發展近況時,遇到了正在忙碌的羅賢述。她告訴記者,自己是自告奮勇,來到村里蠶絲被廠當縫紉工的。這一舉動,在村民中引起不小的轟動。 “我一把老骨頭,也能在家門口‘改業’啦!”一直靠種地為生的羅賢述直呼想不到。 原來,新坡村剛建好的蠶絲被廠,接到了開年第一筆120套蠶絲被訂單,需要人手趕著交貨。 “這上哪找人呢?”不久前,村里為游客舉行的民族風情演出上,“鄉村CEO”韋榮耿索性朝人群中高喊:“誰會用縫紉機?” “我,我,我……”羅賢述興奮地舉起手,從人群中沖出來。 第二天,蠶絲廠拉起6個人的隊伍,開干了。 1月26日,在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新坡村,當地村民羅賢述在蠶絲被廠加工蠶絲被。新華社記者周科 攝 冬日的廠房里,羅賢述一邊踩著踏板,一邊縫合被套,手腳的麻利一點不輸年輕人。她的“改業”,源于粵桂兩地間的產業協作。 新坡村四面環山,現有538戶、1826人、耕地3500畝。多年來,當地村民以種桑養蠶為主,輔以種植沃柑、西瓜、西紅柿等作物,許多村民外出打工。 1月26日拍攝的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新坡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毛思倩 攝 蠶絲廠是當地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的一個抓手。2022年以來,粵桂協作幫扶資金連續兩年投入468萬元,在新坡村采用“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進一家企業投資打造桑蠶文化產業園,集桑蠶田園文旅體驗、桑蠶種養、研學基地、線上直播帶貨為一體,又在村里選拔培訓年輕人擔任“鄉村CEO”,有效為村集體經濟賦能。 “我們選出了兩位村民擔任‘鄉村CEO’,梁秋艷代表村里,韋榮耿代表企業,年輕人腦子活,兩位分工協作,共同為村里進行品牌建設和業態經營。”新坡村黨支部書記廖壯強說。 1月26日,在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新坡村的游客中心,“鄉村CEO”梁秋艷介紹粵桂數字農文旅平臺。新華社記者毛思倩 攝 改造閑置民房為展廳、成立專業合作社、建設數字標準蠶房、開展技術培訓、打造蠶絲被廠……桑蠶產業鏈被“打通激活”,群山環抱的村莊呈現出蓬勃生機,與外界的聯系日趨緊密。 廖壯強告訴記者,村里有近100間標準蠶房接入和使用智慧平臺,全村桑蠶養殖存活率從此前的70%提升至85%,直接帶動蠶農戶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村民黃流恩自2005年開始種桑養蠶,如今他家1畝地每年的利潤比兩年前多了1000余元。“我家有4畝地,加上承包的38畝,一年下來有十幾萬元的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