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是指企業將業務拓展到海外市場,通過在其他國家或地區開展運營,實現全球化發展。相較于單純將產品銷往海外市場的“出口”,“出海”是指將整個產業鏈延伸至海外,具體包括海外建廠、境外經營、售后服務等,更能有效控制成本,降低貿易摩擦和反傾銷調查風險。 從經營決策上看,企業“出海”的目的是為了開辟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在當前日益復雜的全球經濟發展形勢下,“出海”成為企業尋求新的增長點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幫助企業借助海外市場空間增加營業收入和企業利潤。同時,“出海”還可以為企業謀求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新的發展機會。 我國鋼鐵產業鏈“出海”回顧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鋼鐵企業開始在秘魯、澳大利亞以參股、并購等形式建設鐵礦石生產基地。1987年,中鋼和澳大利亞力拓公司簽署協議合營恰那鐵礦。1992年,首鋼斥資1.2億美元收購了秘魯鐵礦公司。21世紀后,隨著我國粗鋼產量的節節攀升,我國鋼鐵產品的出口量逐年增加,2005年,我國鋼材出口量達到2066萬噸,一舉使我國首次成為鋼材凈出口國。也正是從這一年起,中國粗鋼產量正式開啟了“一騎絕塵”的增長模式。中國粗鋼產量的快速增長也使得我國國內鐵礦石供應難以滿足生產所需,2025年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首次接近50%,之后逐年上升至目前83%左右的超高水平。2005年后,眾多中國鋼鐵企業紛紛“走出去”謀求海外資源的供給。從以上情況分析,筆者認為2005年是中國鋼鐵行業的“出海”元年,這一年中國原料購買與成材銷售同時奔赴海外市場。2008年,中國鋼材出口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占全國粗鋼產量比例接近12%。鋼材出口換匯成為各鋼鐵生產企業紛紛效仿和追逐的目標。 2008年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而中國率先量化寬松4萬億元救市帶動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復蘇和發展的引擎。中國經濟的再次快速增長刺激中國鋼鐵產能快速擴張,至2013年,我國鋼鐵產能已經嚴重過剩。為避免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降低鋼材生產成本,我國部分鋼鐵企業開始嘗試國際產能合作,并取得顯著成效。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海外鋼鐵冶煉產能近3000萬噸。 2018年新能源電池領域的異軍突起,刺激我國對鎳、鈷、鋰等電池金屬材料的旺盛需求,加上我國不銹鋼產業的快速增長,以青山集團為代表的中國鋼鐵企業在印度尼西亞蘇拉維西島等地建立工業園。這標志著我國鋼鐵行業跨入產業鏈“走出去”的行列。自那時起,中國鋼鐵行業開始了從鋼鐵產品的單一出口到全產業鏈“出海”的轉變,使得我國鋼鐵產業鏈真正具備了“出海”的整體涵義。2023年青山集團紅土鎳礦折合鎳金屬產量超過112萬噸,不銹鋼產量達到1628萬噸,均居全球首位。同時,在青山集團的推動下,印尼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不銹鋼生產國,2024年印尼的不銹鋼產量約為503萬噸。“印度尼西亞鎳價+中國加工費”新模式形成,大幅削弱了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影響力,有利于降低我國鎳金屬的對外依存度。這也成為中國鋼鐵企業成功“出海”并參與全球不銹鋼及原料產業鏈重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