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助農主播疆域阿力木和團隊正在推廣新疆的農產品。受訪者供圖 “只需要一個攝影師就好,文案、剪輯、發布都自己來。”接觸短視頻直播以來,來自河北廊坊的90后房產主播經紀人王影已在網上發布了486個短視頻,帶“老鐵們”云看房、云選房。 當“經濟”二字前加上“數字”的前綴,就業機會、就業群體甚至就業生態都在悄然發生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首次標注了數字職業(標注為“S”),共有97個,例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員、電子商務師、互聯網營銷師等。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近期發布的《短視頻直播生態催生新職業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報告》顯示,一塊屏幕背后發生了諸多變化:中青年成短視頻直播生態新職業的主力軍。其中,18-24歲占29%,25-34歲占26%,35-44歲占25%。18-34歲占比達到55%。《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的1639個職業中,短視頻平臺快手覆蓋八成以上的數字職業,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在數字經濟的大潮下,被稱為新職人的新職業從業者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面對無邊的網絡,他們將獲得怎樣的發展空間? 一塊小屏帶出五花八門新職業 “網絡越來越發達,客戶想了解的也越來越多。”王影介紹,她選擇加入快手的線上探房隊伍的原因是,順應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 在她看來,與傳統房地產經紀人相比,線上用戶群更廣,因此,房產主播經紀人需要了解更多的市場行情、相似樓盤特點等信息,通過小視頻或直播向客戶推送,客戶達成看房意向后,再從線上轉向線下繼續服務。 王影粗略算了算,拍攝探房視頻之前,她一個月能與二三十組客戶建立聯系,如今,這個數字翻了近十倍。隨著客戶成倍地增加,王影的團隊也越來越龐大,除出鏡講解的房產主播經紀人外,攝影師、線下選房師等也成了探房團隊的標配。 北京退休職工吳姐也在從事與“探”相關的工作。吳姐常在飯點前半小時按下錄制按鈕,到北京大街小巷的美食店嘗鮮。 吳姐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第一次拿起手機拍探店視頻,到自信地給網絡另一端的同齡人推薦特色小店,只花了不到半年時間。 剛退休的時候,吳姐覺得,“挺高興的,不用上班了”。沒過多久,她開始想著找點事干。在孩子的建議下,她決定進駐短視頻平臺,當探店達人。 與“互聯網原住民”相比,吳姐對拍攝機位、視頻剪輯和直播只略知一二,提及“完播率”“人均在線時長”“GMV(商業交易總額)”這些詞,更是一竅不通。按她的理解,看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在吳姐的短視頻中,她總是在飯點前進入北京的餐飲連鎖店或特色小餐館,用稍慢的語速介紹菜品和打折信息,并且根據不同年齡段用戶的需求,推薦相應的菜品或小食。 “我原本以為我的普通話不標準,也不像年輕人那么能說會道,對直播成績沒有抱太高的期望。”吳姐說,直到看到視頻評論區有用戶留言“催更”,身邊還有朋友上門想搭伙兒直播,她才意識到,這份職業也能帶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