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普遍指出,當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讓吸引外資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報告顯示,受俄烏沖突、食品和能源價格高企、債務壓力攀升、金融領域動蕩等因素影響,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外需不振。2022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規模同比下降12.4%,2023年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地緣政治風險顯著上升,一些國家推動產業和資金回流,出臺涉華投資限制措施的影響不容小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崔凡說。 美國發布對外投資審查行政令,限制美公司在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對華投資;在美游說下,歐盟發布《經濟安全戰略》,日本出臺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相繼加嚴對外投資審查,嚴防關鍵領域資本、技術、知識產權外流……當前,一些國家不顧經濟規律強行推動“脫鉤斷鏈”,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紛紛出臺大力度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國際競爭愈加激烈。 疫情造成的沖擊和影響尚未消退,也是導致引資出現波動的重要原因。 “疫情阻斷了跨國公司線下考察交流,影響了投資決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高級研究員王曉紅說,今年以來,中國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增長較快,前11個月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8078家,同比增長36.2%,但外商投資特別是綠地投資會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其間外資一般按項目建設進度陸續到資,數據波動是正常的。 在多重復雜背景下,近年來中國吸引外資規模保持總體穩定,殊為不易。 去年1至11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達到11560.9億元,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表示,今年1至11月吸引外資規模雖然出現同比下降,但仍處于歷史高位。 在沈陽市鐵西區拍攝的德國賀利氏特種光源項目建設現場(2023年8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從引資結構看:中國已成為檢驗和磨礪企業競爭力的舞臺 將時間跨度拉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外資規模已達到較高水平,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二。 “隨著外資規模增長至高位,外資增速逐步放緩。”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張菲說。 張菲列舉了一組數據:2000年之前,中國外資規模年均增幅超過20%;2000年至2010年,增速依然較快,但隨著基數增大,年均增幅已放緩至10%左右;2011年至2022年,基本進入了平緩增長的時期,年均增速只有3.9%。 值得注意的是,吸引外資增速放緩的背后,引資結構在發生質的提升。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高技術產業引資3866.5億元,占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比重為37.2%,較2022年全年提升1.1個百分點。 近年來,韓國三星電子陸續關閉在華手機、電腦、電視工廠,將產能轉向越南、印度等國,同時加快芯片、OLED顯示屏、新能源電池等高技術產業在華布局,高技術產業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