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以“公平貿易”為名簽署行政令,宣布對全球貿易伙伴加征“最低基準關稅10%”,并對多個國家實施更高稅率。其中,中國被加征34%的關稅,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稅率更是高達36%~49%。這一政策的核心邏輯是:通過提高進口壁壘,迫使制造業回流美國并縮減貿易逆差。盡管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鋼鐵產品已經降至鋼鐵出口總量的1%以下,但其對中國鋼鐵行業的綜合影響仍然不容忽視。 一是直接影響,將增加出口壁壘與成本壓力。美國加征關稅后,大宗商品價格受到多方面影響。從供給端看,關稅政策可能影響全球制造業生產和投資,進而沖擊工業金屬需求,使其價格下跌。從需求端看,加征關稅引發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導致原油等大宗商品需求預期下降、價格走低。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2024年粗鋼產量占全球總量的53%,雖因2018年貿易戰對美國的鋼鐵產品出口量大幅下降,但通過轉口貿易、間接出口等仍保持了一定的出口規模。從特朗普此輪關稅政策來看,其不僅直接針對中國,還對越南、泰國等轉口樞紐加征高額關稅(越南46%、泰國36%),這將導致中國鋼鐵轉口貿易的模式面臨雙重壓力(越南、泰國等中轉地的本土關稅成本上升+直接削弱價格競爭力),以此切斷中國鋼鐵出口的“迂回”路徑。 二是間接影響,包括供應鏈重構與區域競爭。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迫使全球產業鏈加速調整。有分析指出,美國試圖通過“亞洲>歐盟>北美”的差異化稅率,吸引制造業向北美回流。受關稅影響,鋼鐵外貿成本明顯增加,無論是直接出口還是轉口貿易都面臨比去年更嚴峻的形勢。 對比2024年和2025年的外部環境可以看出,2024年我國鋼鐵行業共遭遇貿易救濟原審案件33起,但中國對歐美直接出口占比不足5%,且中國鋼鐵與印度、土耳其等鋼材出口國家相比具有價格優勢,短期內影響可控。2025年,貿易保護主義升級,制裁范圍擴大,美歐加大對華鋼鐵貿易壁壘(如美國擬對中國鋼鋁加征3倍關稅),且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如泰國、南非)反傾銷調查有所增加,如韓國近日對我國中厚板征收臨時反傾銷稅等。同時,東南亞熱卷價格與國內出口價頻繁倒掛,疊加國內鋼價上漲和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鋼材的價格競爭力構成影響。 面對此種形勢,中國鋼鐵企業已經開始采取行動。例如,中國寶武已在印度尼西亞投資建設鎳鐵一體化項目,通過布局東南亞本土化生產規避關稅壁壘。青山、德龍、建龍等鋼鐵企業也早已于幾年前就開始布局東南亞,并已形成相當的生產規模。可以說,在鋼材出海的同時,鋼鐵企業產能出海在全球原材料供應鏈重塑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舉足輕重。雖然出海企業在本輪關稅戰中同樣受到了影響,但相信憑借中國企業靈活的經營方式,可以找到新的出路。同時,中國在原材料和關鍵礦物供應方面也有應對之策。4月4日,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發布對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進一步強化了在高端材料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反制美國對鋼鐵行業的打壓。